2012年,作為福建農林大學大一的學生,我參加了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組織的樂水行活動,由此與環保結緣,至今已有11年了。
2018年,我第一次作為負責人,接手了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宣教中心委托的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項目。第一期開放活動,我們邀請了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觀摩,后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深入社區開展污染防治、垃圾分類等科普宣傳活動中,成為了環保講師團的骨干講師,實現了從體驗者到參與者的轉變。通過環保設施開放這個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生態環境志愿服務行列。
作為從高校志愿者社團走出來的環保人,加上長期下沉社區開展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工作,我清楚高校和社區雙方的需求。2022年6月,在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召開了生態環境志愿服務意向對接會,搭建社區與高校志愿服務團隊溝通交流協作平臺,洪山鎮12個社區的書記和主任、在榕高校近20支志愿服務團隊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社區“點單”,提出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需求;高校志愿服務團隊結合自己所學專業,推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協會“牽線”,聚焦社區需求,對接指導培訓高校志愿服務團隊開展落地服務。一些社區在感受到了我們的誠意和服務的專業性后,為我們無償提供了辦公室和活動場所。
在推動垃圾干濕分類資源化方面,我們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支持,志愿者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目前協會正在組織的垃圾分類糾錯隨手拍活動,參與的高校志愿服務團隊40多支,參與志愿者人數達1000多人,組織糾錯活動100多場次,反饋信息1400多條。在“城市美麗我在行動”等與衣食住行相關、人人可參與的常態化生態環境志愿服務活動中,許多參與者轉變成了生態環境志愿督導員。
通過開展“生態文明進社區”等系列活動,參與者深刻體會到在美麗家園建設過程中人人都是行動者。老一輩環保志愿者的傳幫帶、團隊協作的力量,以及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讓我們看到了“聚小力,成大勢”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秉持“政府部門做主導,志愿者做主力,協會做主推,社區做主場”的理念,引導更多人加入到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隊伍中來。
(作者系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副會長 黃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