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世蕊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支持河南大氣污染防治的建議”,由我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辦理。經認真研究,答復如下:
一、關于推進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情況
為推動河南省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保護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各有關部門積極推動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措施。
(一)加強區域協作。推動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河南省人民政府為成員單位,定期召開會議,合力治污,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在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落實、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加大治理力度。印發《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將河南省鄭州等7市納入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加快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
(三)推進綜合治理。我部和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在控制煤炭總量、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防治機動車尾氣污染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督促指導河南省加快化解鋼鐵、水泥等過剩產能。
一是積極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印發《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暫行辦法》《加強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城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工作方案》,明確京津冀等重點地區及包括河南省鄭州市在內的重點城市年度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目標,并對任務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余熱暖民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替代燃煤供暖20億平方米,減少供熱原煤5000萬噸以上。
二是推動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深入推進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工作,堅持運用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2013-2017年,累計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供給結構,提高生產力水平。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6.5%,對加快治理大氣污染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河南省鄭州等7市被列入京津冀及周邊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范圍,洛陽市、三門峽市被列入汾渭平原大氣防治重點區域。下一步,我部和有關部門將指導河南省落實《三年行動計劃》相關任務,組織協調重點區域省份加強聯防聯控,深入推進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督促重點地區、重點城市抓好煤炭消費減量工作,嚴管嚴控新增產能,強化環保執法和監管,促進工業行業健康發展。
二、關于對河南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給予重點支持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河南等地生態建設轉移支付力度。一是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2008-2017年,中央財政累計下達河南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108.97億元。二是通過均衡性轉移支付等多渠道加大對河南省支持力度。2017年,中央財政下達河南省均衡性轉移支付904.95億元,規模居全國第一。三是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加大對河南省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環境保護補助力度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支持力度,進一步緩解地方在生態保護和修復、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出壓力。
下一步,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充分考慮相關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力度等因素,加大河南省生態環境保護支持力度,引導地方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民生。
三、關于對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給予資源和資金傾斜支持
根據《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專項資金主要支持大氣污染防治任務重、社會關注度高的地區,并根據國務院有關要求以及各地大氣污染治理任務量、顆粒物削減目標等,確定各省份資金預算額度。中央財政充分考慮河南省實際情況,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2015年-2017年,中央財政共安排29.69億元,支持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鄭州、開封、鶴壁、新鄉4市)、燃煤污染控制、揚塵治理、能力建設等工作。專項資金以結果為導向,通過獎補方式由地方統籌安排。河南省可統籌安排使用專項資金,做好本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2017年以來,我部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治理保護項目儲備庫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2018年度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整治中央項目儲備庫建設的通知》,指導地方積極謀劃“十三五”環保項目,加強項目儲備,做好項目前期工作。下一步,我部和有關部門將指導督促河南省完善大氣污染防治項目儲備庫建設,提高項目儲備質量,加強項目資金監管和績效評價,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方面,加大對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斷促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生態環境部
2018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