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福建省發現,泉州市一些縣(市)借礦山修復、土地平整之名違規開山采礦,監管不力,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一、基本情況
泉州市石材行業開采時間長,遺留廢棄礦山數量眾多,約占全省三分之一,但近年來廢棄礦山修復工作進展滯后,并且違法違規開采問題突出。
二、主要問題
一是以礦山修復為名,行礦產開采之實。惠安縣路通采石有限公司石仔山場和強力公司滿山紅采石場于2012年關閉。2020年9月,惠安縣批準兩個礦山的“生態恢復治理”項目,由兩家礦企共同成立的禾木農場開發有限公司組織實施。督察發現,該公司實際未按修復方案要求施工,現場不見修復、只見開采,礦區內遍地積塵,環境污染嚴重。治理項目實施以來,礦山不僅沒得到修復,礦區開采面積反而擴大近一倍,達到104.5畝,非法占用林地27.9畝。督察還發現,該企業曾因生態破壞和非法排污行為被群眾舉報,但惠安縣相關部門敷衍應付,仍于2023年11月批準了項目延期申請,致使企業違法行為至今未得到有效制止。
國家有關部門明確要求,礦山修復工程產生的剩余土石料,應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交易,但惠安縣卻以協議處置方式將治理項目產生的礦產資源交由禾木農場開發有限公司自行銷售,存在國家礦產資源損失的風險。
圖1 2020年與2023年惠安縣兩個礦山增加開采及破壞面積示意圖,礦區開采面積擴大近一倍,達到104.5畝,非法占用林地27.9畝
圖2 2023年11月28日,督察組現場督察使用無人機拍攝,禾木農場開發有限公司不僅未修復礦山,反而大肆破壞
二是假借土地平整,違法開采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法明確要求,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必須依法分別申請、經批準取得探礦權、采礦權。督察發現,泉州市一些縣(市)以土地平整名義出讓涉及飾面用石材的地塊,默許企業無需取得采礦權即可開采。2018年以來,相關縣(市)出讓的涉及飾面用石材地塊共計33宗,飾面用石材儲量近400萬立方米。南安市泉州東進機械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取得雞籠山部分土地使用權后進行土地平整,本應于2020年10月完成平整,但實際一直在進行礦山開采。截至2023年4月土地平整停止時,該公司已開采飾面用石材、砂石等礦產資源近100萬立方米,其中超供地紅線范圍4.29畝開采。此后,南安市又將該地塊以公開出讓方式,交由福建祺宏建材有限公司繼續實施“土地平整”,非法開采行為延續至今。2019年以來,該區域被群眾投訴非法采礦、環境污染等問題達53次,有關部門雖然多次責令改正,但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督察組現場檢查時,仍在非法開采,施工場地內管理混亂,污水橫流,塵土飛揚。
圖3 2012年與2023年南安市雞籠山衛星遙感影像對比圖
圖4 2023年10月26日,督察組暗查發現,南安市雞籠山存在違法開采行為
三是保護修復停滯不前,整治工作監管不力。2017年8月,南安市編制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方案,將蔡仔山區域納入整治修復范圍,并將其劃分為兩個生態修復區和一個綜合整治區,其中綜合整治區整治后用于園區開發建設。督察發現,自2019年工程實施以來,納入修復工程方案的1409畝生態修復區,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2020年以來,綜合整治區因非法開采、揚塵污染等問題先后被群眾投訴舉報達30次,即使在被福建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問題后,也未有效整改。
督察還發現,督察進駐前夕,南安市在生態修復區突擊種植樹木、鋪設草皮。現場檢查發現,修復工作敷衍潦草,部分草皮甚至已經枯死。
圖5 2023年7月9日,督察組暗查發現,南安市蔡仔山存在治污設施不到位問題
三、原因分析
泉州市一些縣(市)和部門對礦山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發展理念存在偏差,在礦山監管上失職失責,違法違規開采礦山破壞生態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工作。